东南亚的华人圈内关系好似鱿鱼游戏里的一场梦

第一季结尾的时候,李秉宪对男主说:“就把这当作是一场梦吧——反正对你来说也不差。”
其实我们这些不打算在东南亚“扎根”的过客心底都清楚——我大老远来到蛮荒之城只是为了赚钱,钱賺够就走
当大家都以此为目的而聚集在一起时,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往往就会从国内的有秩序,有结构,有缓冲,立即演变成一种以实现功能性与生存目的为导向之下的悬浮状态。
国内的人情关系虽然也复杂,但是它的结构是清晰的:家庭圈有着我们的血缘关系,同学圈有班级和地域做黏合,朋友圈通过共同经历和兴趣爱好自然发展
结构分明之下,我们自然而然会对不同的关系层设定一个预期的边界——哪怕你们刚认识,彼此也能借助所预期的边界判断该如何相处
而在东南亚人与人的链接没有路径——它既没有上下文关系,也没有“前因后果”,所以你就很难给这段关系赋予信任基础。
说到“利益导向”,我知道国内很多关系也是功利的,但它们至少有一层“人情外衣”来缓冲:
比如,在国内当我们办完事后,往往还会补充说道:“大家以后常联系”,“有事可以找老同学(亲戚 or 朋友)”
然而在东南亚,完事了就“各过各的互不相欠”;来来去去,全是“关系拼图”里的陌生人
这种“我们有点情分”的人情外衣其实并不是虚伪,反而是一种缓和矛盾,稳定社交关系里的润滑剂。然而脱离了原有文化里的土壤的我们,未必都有能力和意愿去维持这种润滑,以至于显得更加直接,赤裸,功利。
再一个,是“山高皇帝远”
在国内,我们再怎么想按自己利益最大化来行事,也必须遵守道德舆论场的制约,受到身份背景牵制和社交后果的追责
可是当我们在东南亚脱离了国内主流文化监管和熟人社会秩序之后,部分人就开始无视基本的社交规范与边界约束——尤其是签证放开,电炸和各种灰产入驻后,整个圈子变得更加接近人性的放纵。
没人监督你是否守信用,不用担心做亏心事后众人皆知,即使跟你翻脸之后也不用担心是否会有交集
所以,东南亚就像一场局
我们临时组队,各怀目的;有人真诚,有人算计;不确定谁明天会离开,跑路,换圈子。
这让一切关系都带着“限时”、“场景专属”的标签
我们其实也清楚,当我们带着想要的结果离开这片土地之后的生活,才是我们想要的正常的生活
我们大多数人也无法带走我们在其中建立的关系,就好像鱿鱼游戏男主最后虽然“实现”了他最初想要的,但留下来的,也终究只有他自己